过去20年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或将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
(相关资料图)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记者今天(3月22日)从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获悉,利用陆面过程模型结合多个模拟实验,该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张臻研究员联合国内外研究单位,定量分析了2000-2021年全球湿地甲烷排放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
该成果3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文章的通讯和第一作者张臻表示,湿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天然来源之一。甲烷是全球气候变化中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强效温室气体。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甲烷微生物活动增加,释放出更多甲烷,这种现象被称为“湿地甲烷反馈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中重要的自然反馈过程,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全球甲烷浓度及增加速率走势图。图/NOAA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
研究团队发现,在过去20年中,湿地甲烷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3百万吨-1.4百万吨。自2007年以来,大气中甲烷浓度开始快速增加,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分别增加了14百万吨-26百万吨和13百万吨-23百万吨。湿地甲烷排放的增加趋势高于此前作出的在未来严峻气候变化情景下平均每年增加0.9百万吨的估算。已有观测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中的甲烷碳13稳定同位素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大气甲烷来源的成分中,湿地等自然排放源可能是主导因素。
结合陆面过程模型模拟实验,研究团队认为,在20年尺度上,这种增长仅有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